居同厝共守望交通标牌设备(两岸脉动)
图为两岸同名村摄影大赛一等奖作品《家》。
苏向阳摄
红砖古厝的屋顶上,流光溢彩的燕尾脊两头微翘,曲线飞扬,恰似飘逸的燕尾——这是闽南特色传统民居,也是很多福建和台湾乡亲配合的乡愁。
9月21日,在第八届“同名村·心连心”联谊勾当上,闽南师范大学台籍传授施沛琳的作品《海峡两岸居同厝》得到两岸同名村摄影大赛一等奖,该作品正是聚焦于古厝上的燕尾脊。
“从燕尾脊红砖厝到蚵壳厝、石头屋,从建构材质到装饰图式,从泉州到漳州再到金门,都泛起出两岸人民同根同源的居住观念”。施沛琳说,多年来行走海峡两岸,她老是不健忘用相机记下糊口的点滴,用镜头留下走过的足迹。她要通过摄影作品,见证两岸同胞同根同源的汗青渊源。
同获一等奖的尚有一幅名为《家》的作品:夜幕来临,交通标牌设备,高挂的红灯笼映满了土楼,劳作一天的一家人围坐在桌边,享受家的温情。“台湾有许多客家人,很多是从福建土楼走出去的。”作者苏向阳说,“两岸同根同源,但愿我的作品可以让各人感觉到客家土楼的传统和温情,也期盼有更多台湾同胞来到福建永定客家土楼去实地体验。”
守望乡愁,情缘不改。作为第十二届海峡论坛的重要勾当之一,第八届“同名村·心连心”联谊勾当以“居同厝·共守望”为主题,分为“双燕归脊”“家的荣耀”“守望互助”三大篇章。除了进行两岸同名村摄影大赛颁奖勾当之外,两岸同名村宗亲还通过“线上+线下”的方法,共叙亲情友谊,泛论两岸同名村的汗青渊源,敦促两岸村子建树的交换相助。在闽常住台胞、两岸同名村宗亲代表、两岸村子建树青年等百余人介入。
“各人好,我此刻在新北的板桥,我知道厦门也有一个板桥,在集美,我去过好屡次,这是与新北板桥有着很深渊源的同名村。”台湾新北板桥宗亲张育龙通过视频报告同名村的故事,“两岸板桥,不只同名,更是同宗。两岸同胞居同厝,标牌标识厂家,说着同样的闽南话,固然身处两地,心却始终在一起。”
“早在100多年前,厦门集美的板桥村人入垦淡水的南势埔,南势埔整个乡村300多人根基都是集美板桥张氏后代,屋子根基依照家园的‘大厝’名堂来制作,好比屋顶都有‘燕尾脊’。”厦门集美板桥张氏宗亲会秘书长张文总在现场先容两岸板桥的渊源,他说,我们不只居同厝,连起名也按族谱的字辈来,家属渊源从来没有断过。集美板桥村每年正月十六的春祭,台湾宗亲们城市组团返来介入。30多年来,两岸的“板桥人”频繁“走亲戚”,已有高出60批台湾板桥宗亲回到集美寻根交换。
共话一家亲,同建好故里。连年来,福建打造台胞台企登岸第一故里,很多台湾青年来到这里追梦逐梦,投身配合故里建树。台湾修建筹划师张欣颐就是个中一位。来福建6年多,她热情地投身于福建的村子建树,和团队的足迹遍布福建100多个村子,已参加20多个村庄的筹划与建树。
“两岸同名村的建树是自带话题和流量的。同名村的有趣之处是,它们在纷歧样的地理位置上,但两岸宗亲的糊口情况、饮食、语言、文化都是一样的,就多了一个接头话题。”张欣颐在勾当上泛论参加福建村子建树的点点滴滴,“在大陆实施村子振兴的雄伟蓝图中,空间和舞台相当大,我们找到了团结自身所长的完美契合点,再叠加同名村的元素,事情变得更有趣,会吸引更多台湾设计师配合参加。”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