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手相连京台情深——交通标牌厂家写在台湾会馆重张10周年之际
2018年“台湾学子重走科举路研习营”毕业典礼在北京台湾会馆进行。
北京市台联供图
北京前门外,大江胡同114号,坐落于此的这座修建有着非凡的意义。从外寓目,它与普通的北京四合院无异。但走进去看,内里有骑楼、拱墙、琉璃饰品等台湾特色的修建元素。这即是远近闻名的台湾会馆。
台湾会馆始建于清朝末年,一百多年来它见证了台湾同胞爱国爱乡的庆幸汗青,见证了中华民族的沧桑与风华。2010年5月7日,台湾会馆大修后重张,十年来这里举行大量涉台交换勾当,欢迎浩瀚两岸高朋的旅行会见,成为新时期情牵两岸的“台胞之家”。
中汉文脉
台湾会馆的降生,离不开中汉文脉的传承。
郑乐成收复台湾后,将科举制度移植到台湾。自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开始,台湾举人连续到北京介入会试。1890年前后,为利便台湾举人赴京赶考,台湾官员和在京台湾乡绅购建会馆,其时很多进京测验的台湾学子都曾落脚此处。
1895年,清当局与日本签署丧权辱国的《马关公约》,被迫割让台湾。其时台籍举人汪春源等因进京介入科考居住在台湾会馆,听闻此动静后与在京台籍官员多方奔走,率先上书都察院,阻挡割台议和,是为“五人上书”。
台湾被日本占据时期,台湾会馆仍是两岸交换的重要场合。除了来京探亲探友、做生意的台胞常居于此,台湾会馆亦成为台湾文化界人士在北京的落脚地。许地山、刘锦堂、洪炎秋、钟理和、林海音等台湾文假名流都有在台湾会馆勾当或居住的经验。他们努力进修中华传统文化,体贴台湾前途与中华民族运气,但愿两岸同胞一道,抵御并挣脱日本侵略统治。
1949年后,台湾会馆酿成民居。1993年,台湾会馆规复为眷念场合,并得以修缮。
家国情怀
“我们都是同根同源、血脉相连的同胞,都是中华民族的一员,原来都是一家人,此刻照旧一家人。”2010年5月7日,前来介入台湾会馆重张典礼的时任中国百姓党荣誉主席连战动情地暗示,但愿重张后的台湾会馆成为联结台湾同胞、展示台湾文化、处事两岸交换的重要平台和窗口。
2009年修整后的台湾会馆把相邻的云间会馆、福德禅林纳入,并充实挖掘操作地下空间,总修建面积由本来的540平方米增加到此刻的近3800平方米。重张后的会馆分别为京台交换展示区、贵客欢迎区、多成果会展区和风俗文化体验区4个区域。馆内常设展览《中华魂·京台情》,包罗台湾会馆的变迁、在北京的台湾人、京台交换新篇章、瑰丽的宝岛台湾4个单位,展出照片400余幅,实物、史料约110件。
“来到台湾会馆后,我发明许多和台湾有关的展品和资料都是我以前所不知道的。好比台湾进士榜里的名流,台湾人已往在家里放聚宝盆的习俗等等。”谈及旅行后的感觉,在京求学的台生韩之婕惊奇地暗示。
台湾会馆里记录着台湾人的家国情怀。在台湾会馆外的清闲上,“五人上书”的雕塑群引人注目:位于正中的汪春源站立持笔、眼光坚忍,交通设施厂家,双方的台籍举人和官员心情严肃,展露“台地军民必能舍死忘生,为国度效命!”的刻意。
交换基地
“台湾恢复,父亲生平遗志到达了,要是有知,必然大笑于地府。国度能获告捷利强盛,家园同胞能得到光亮和自由,小我私家南征北战也是值得……”这封台中雾峰林家林正亨写给母亲的信,让不少人读来动容。2018年8月,在北京台湾会馆举行的雾峰林家汗青特展,通过翔实的史料和图片,报告了沧海变迁中这个“百年台湾世家”的稳定情怀。
雷同的展览,在台湾会馆举行的不在少数。自2010年重张以来,台湾会馆成为新时期在京开展两岸交换的重要基地。
在这里,两岸同胞配合铭刻汗青。在“台胞爱国汗青的证言和证物——甲午·乙未120周年图片展”上,主办方通过翔实的资料,报告自甲午(1894年)、乙未(1895年)以来120年间,产生在两岸鲜为人知的汗青故事,泛起台湾同胞庆幸的爱国主义传统,唤起海峡两岸同胞配合的汗青影象。在“家国·传情·团圆——两岸家庭老照片珍藏展”的现场,不少观众被1949年后因两岸阻隔而疏散、因两岸往来再重逢的家庭故事而动容。
在这里,两岸同胞配合传承文化。十年来,两岸艺术家篆刻展、两岸书画交换展、两岸影戏人交换相助座谈等勾当轮替登场,让两岸同胞分享文化传承的心得体会。
#p#分页标题#e#在这里,两岸同胞配合畅叙情谊。每逢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佳节,有关部分均会在台湾会馆举行庆祝勾当,邀请在京台湾同胞,交通标牌厂家,配合感觉台湾味、两岸情。
十年来,台湾会馆共举行种种涉台勾当500余场,欢迎两岸各界高朋旅行交换近十万人次。2017年9月1日,北京市台办授牌台湾会馆“北京市对台交换基地”。2018年12月28日,中共中央台办、国务院台办核准北京台湾会馆设立“海峡两岸交换基地”。
小小会馆,意义重大。它是台湾为中国河山不行支解一部门的汗青见证;是两岸聚散悲欢的汗青见证;也是台湾人民爱国传统的汗青见证。
(责编:刘洁妍、杨牧)
热点新闻